青年学术沙龙第42讲 | 孙广博士后主讲“孟子的‘不动心’:一个读书方法的示例”
Body
5月24日晚,中文系(珠海)于海琴六号A631会议室举办了第42期青年学术沙龙,本次沙龙主题为“孟子的‘不动心’:一个读书方法的示例”,由我系孙广博士后主讲,吉云飞助理教授主持。

沙龙伊始,孙广老师指出,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的语言并不晦涩,但重要的是如何在看似常见的文献中读出问题。为此,孙老师从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“不动心”章切入,根据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出如下问题:何谓“不动心”?为何后续从“不动心”过渡到“养勇”的问题?北宫黝、孟施舍、曾子的“养勇”有什么区别?孟子的“不动心”与告子的“不动心”有何差别?“知言”“养气”的内涵又是什么?结尾为何又引出“圣人”问题?可见,要解决这些问题,还需要着眼于该章开篇的“不动心”之义。
具体到“不动心”的问题上,孙老师依然根据文本语境提出三个问题:卿相之位、王霸之业如何让人动心?孟子为什么“四十”才不动心?不动心和“勇”有何关系?针对以上问题,前人说法可大致分为三类观点:一是认为“不动心”是不受外界干扰;二是将“动心”解释为“恐惧畏难”;三是坚守自己的理念。然而,孙老师认为,在读书时,需要辩证地看待前人说法,反推他们的立论逻辑,并与文本语境进行对照。在根据《孟子》的原文进行分析后,孙老师指出,卿相之位、王霸之业针对的问题是“不以其道”或“枉道事人”;“四十”指“四十不惑”,与下文的“知言”对应,乃是针对邪说;“养勇”则侧重于言论之争,“大勇”也是辟邪说。因此,“不动心”就是坚守其道,笃志不回。
接着,孙老师又进一步探讨了“养勇”的三重境界与前人说法,认为“养勇”实际上论述的是学术论争,北宫黝侧重与外人进行论争,孟施舍着重坚持内心中的己见,曾子则通过内心的义理进行反思。由三人的“养勇”境界,又进一步引出告子的“言” “气” “心”的内涵以及孟子对其的评价问题。在孙老师看来,孟子本人与告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求于心,后者求于言。“养气”与“知言”,则分别从“气与心” “言与心”两个方面论述了言、气、心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,强调“言”与“气”均当以“心”为本。本章最后关于“圣人”的论述,实际上是强调孟子“愿学孔子”的志向,正与开篇的“不动心”前后呼应。
沙龙尾声,孙老师总结道,读文献时,若要发现问题,需要不断细读和反思前人研究,对前人说法进行逻辑推演,只有细致探讨过后才可能会出现具有价值的问题。最后,吉云飞助理教授对此次沙龙进行总结。在座师生围绕孟子的“以直养而无害”、人性论等问题与孙老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探讨。本次沙龙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圆满落幕。
